close

親近釋迦牟尼佛.jpg

【親近釋迦牟尼佛‧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】01髻智比庫

(英文書名The Life of the Buddha: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)
  
《引言》

  不用於其他的傳記,本書對佛陀生平的記述完全取材於巴利三藏,而記述的形式又大多是藏經中的原文。從本章中,我們可讀到佛陀親口所述的生平故事,也可看到其中某些情節在阿難複誦後,佛陀親自予以印證與補充。這些特點不但增強了故事的可靠性,也排除了採納後人所增補事蹟的任何可能。例如作者髻智比丘透過「敘述者」的身分在本章中指出,三藏中對佛陀早年的記載寥寥無幾,不外乎身為王子時對老、病、死的省思,以及在閻浮樹下觀父王耕田兩件事。此外,作者還在本章中簡略地提供了佛陀出生時的歷史背景,以及佛經實為印度首部歷史文獻,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實。

  本章中引用《中部》與《長部》經文。在這些經文中,阿難尊者記錄他在佛陀與眾比丘面前複述佛陀所講的出生故事。其中包括佛陀前生住於兜率天,來人間投胎與降生時的種種瑞相,以及剛出生時向東、西、南、北各方踱七步,又口出豪語的著名故事。而阿私陀仙人到釋迦村印證佛身的情節,為佛陀的出世提供了第三者觀察的角度。本章中也談到佛陀身為王子,養尊處優之中卻能對老、病、死作出反思的早年故事,為佛陀放棄王位而出家的後話埋下伏筆。

  敘述者:印度的歷史事實上是從釋迦牟尼佛的生平故事開始的,更準確地說,對佛陀的記載是印度歷史從史料取代考古與傳說的起點。因為佛陀的一生與其教法的文獻——印度最早符合歷史的文獻——揭示一個高度發展與穩定的文明社會,它肯定是經過很長的時期才醞釀成熟。佛陀證得無上正覺的優樓頻羅村(Uruvelā)位於恒河平原,這地方在當時稱為「中國」(Middle Country)。按照印度人對距離的判斷,此處距聖城波羅奈(Benares)不遠。佛陀為了獲得無上正覺前後奮鬥了六年,到三十五歲才完成目標。在那之後的四十五年裡,佛陀在中印度行腳,從一地走到另外一地,不斷地傳播他所發現的真理——四聖諦。佛陀最後的大般涅槃,根據近代歐洲學者的計算,發生在西元前四八三年(傳統上說是在五月的月圓日)。佛陀在世的那段歲月,世道太平,政府組織嚴密,社會穩定,與前後的年代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
  注釋者:佛陀涅槃三個月之後,他的資深弟子召集了一個由五百位比丘組成的會議,以決定如何把大師的教法傳留給後代。這五百位比丘都是證悟者,其中優婆離(Upāli)長老被公認是僧團戒法方面的權威,這些戒法合稱為「毘奈耶」(Vinaya,律)。他在家時是位理髮師,與佛陀的堂弟阿難及其他人一同出家,他被指派在結集大會中背誦戒律與制戒因緣。律藏的主要部分即是由優婆離的背誦所集成。

  當他誦完之後,阿難長老受邀背誦經教。佛陀在世的最後二十四年裡,阿難一直是佛陀的侍者。他稟賦超凡的記憶力,經教的主要部分——經藏的大部分,即根據阿難的背誦而集成。優婆離長老在背誦中總以「那時」開頭,阿難長老則是在每部經前以「如是我聞」(我聽到佛陀這樣說)開頭,並加上地點與在場的人物。

  敘述者:佛陀的生平取材於上述的律藏與經藏。至於它們是如何保存下來的,我們在後文另述,在此先說明佛陀的最後一生。這個說明是佛陀親口所述,後由阿難長老在大會中誦出。這些實際上是以佛陀的母語,亦即現今所謂的巴利語所誦出。

◎菩薩的入胎與出胎◎

  阿難:如是我聞。一時,世尊住在舍衛城(Sāvatthi)祗樹給孤獨園。一群比丘乞食歸來,食畢聚在一堂。那時,有比丘說:「善哉!朋友們,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啊!如來的大威神力,使他知道那些滅盡煩惱、斷除戲論、破除輪迴、結束生死、超越一切苦的過去諸佛,知道諸世尊是如是生、如是名、如是姓,有如是戒、如是定、如是慧,為如是住者,是如是解脫者。」這話音剛落,阿難尊者就對這些比丘說:「朋友們!諸如來是稀有的,他們具稀有的特質。諸如來是不可思議的,他們具不可思議的特質。」

  此話尚未講完就中斷了,原來此時天色已晚,世尊結束靜坐,起座來到集會堂,入座後向諸比丘問到:「比丘們!你們在一起談論些什麼?你們有什麼話還未談完?」

  在複述了比丘們與阿難尊者的話題後,眾比丘又補充說:「世尊!這就是世尊來時,我們正在談論而未談完的話。」世尊聽完後轉身對阿難尊者說:「既然如此,阿難!你就更詳細說明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吧!」

  「我從世尊口中親聞:菩薩有正念、正知,出生在兜率天。我牢記這是世尊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。

  我從世尊口中親聞:菩薩有正念、正知,住在兜率天。

  菩薩在那整期生命裡,始終住在兜率天(Tusita)。

  菩薩有正念、正知,從兜率天去世後,投入母胎。

  當菩薩從兜率天去世,下生人間投入母胎時,世間出現一道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世間諸天人、天子、魔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,乃至國王與臣民的身光。甚至在邊地的空曠、幽隱與黑暗處,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處,也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諸天,生於該處的眾生,因這道光而能見到彼此,他們心想:『似乎有其他的眾生來生於此!』此時一萬個世界動搖、震動、顫動,在那些世界裡也出現了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諸天。

 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,有四位天人出現,從四個方向守護他,以確保沒有人、非人或其他眾生傷害他或其母親。

 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,其母的本性變得純淨,自然而然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或不喝任何發酵過的飲料。

 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,其母未以與五種妙欲相應之心思念過男子,同時,任何有欲念的男子也無法接近她。

 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,其母一時擁有五種妙欲,這些妙欲伴隨、滋養著她,使她安然地住在其中。

  當菩薩下生住於母胎時,其母不起任何煩惱:身體無疲倦而喜悅;能清楚地看到在胎裡的菩薩,四肢具足,諸根無缺。猶如由藍色、黃色、紅色、白色與褐色絲線結成的彩線,所串起的一塊最純淨的、善磨成八面的綠寶石。明眼人能把它拿在手裡觀察:這是一塊最純淨的、善磨成八面的綠寶石,由一條藍色、黃色、紅色、白色與褐色結成的彩線所串起。

  當菩薩出生七天之後,其母便去世了,並轉生於兜率天。

  一般婦女懷孕九到十個月才生產,但菩薩之母不然,她懷孕的時間整整十個月才生下他。

  一般婦女坐著或躺著生產,但菩薩之母不然,她是站著生下他的。

  當菩薩出胎時,先是天人接住他,然後才是人們接住他。

  當菩薩出胎時,他並未碰到地面。四位天人接住他,然後才將他放在其母前,說道:『慶祝吧!王后,你生下一個具有大威力的兒子。」』

  當菩薩出胎時,猶如一塊寶石放在波羅奈來的絹布上,寶石不會玷污絹布,絹布也不會玷污寶石。為什麼不會呢?因為兩者都是清淨的。同樣地,菩薩出胎時是無染的,身體不被(胎)水、體液、血液,或者任何不淨之物玷污,是無垢與無染的。

  當菩薩出胎時,有冷、暖兩股水從天空傾注而下,灌沐菩薩及其母。

  菩薩一出生,就穩穩地站在地上;之後,他朝北走了七步,在白色傘蓋遮護下,接著觀察每個方向,發出眾生導師之聲而說:『我是世界之首者,我是世界之勝者,我是世界之長者,這是最後之生,於未來世不再受生。』

  當菩薩出胎時,世間出現一道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世間諸天人、天子、魔、梵天、沙門、婆羅門,乃至國王與臣民的身光。甚至在邊地的空曠、幽隱與黑暗處,日月之光照所不能及之處,也出現了一道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諸天,生於該處的眾生,因這道光而能見到彼此,他們心想:『似乎有其他的眾生來生於此!』此時一萬個世界動搖、震動、顫動,在那些世界裡也出現了無量廣大的光,其光明勝過諸天。

  以上所述皆是我從世尊口中親聞,我牢記這是世尊稀有與不可思義的特質。」

  「誠如所言,阿難!要牢記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,還包括:如來了知樂受、苦受與不苦不樂受生起,了知它們持續存在,了知它們滅去。如來了知認知生起,了知它們持續存在,了知它們滅去。如來了知念頭生起,了知它們持續存在,了知它們滅去。」

  「世尊!我也會牢記如來稀有與不可思議的特質。」

  這些話是阿難尊者所說,為佛陀所印可。比丘們聽了阿難尊者的這席話,都心滿意足,皆大歡喜。(M.123;參見D.14)

◎阿私陀仙人的預言◎

  敘述者:有首詩歌記載了一位婆羅門仙人(梵天或婆羅門的預言家)所預言,即將發生的覺悟一事。

  唱誦者:

  阿私陀(Asita)晝間禪修,見三十三天眾神,

  穿著華麗揮旗幡,神情愉快且興奮,

  對帝釋(Sakka)狂熱歡呼。見諸天喜悅踴躍,

  仙人恭敬問因由:「眾天何故極喜悅?

  何故取旗作揮舞?即令諸天戰修羅,

  諸天戰勝修羅敗,也無如此之慶典。

  見諸天歌唱、歡呼,手足舞蹈奏天樂。

  是何不可思議事,令其聞後甚喜悅?

  住須彌山之天神,請汝為我速解疑。」

  「藍毘尼(Lumbinī)城釋迦村,無價珍寶之菩薩,

  利益安樂生人間,我等滿足極欣悅。

  彼是眾生最高者,眾生導師人中尊,

  仙人林中轉法輪,獸中之王獅子吼。」

  聞諸天語仙人急,動身至淨飯王宮,

  坐問:「男孩在何處?」彼請求釋迦族人:

  「我今欲見此男孩。」

  釋迦族人允所請,示男孩於阿私陀。

  見其膚色極純淨,鍛煉輝耀如黃金,

  猶如火焰般明亮,行空明月般皎潔,

  無雲秋陽般曜目,阿私陀心生歡喜。

  諸天於空中護持,於頂撐千輪華蓋,

  金柄拂塵勤揮動,不見持拂傘蓋人。

  螺髻「黑妙」(KaNhasini)見彼己,如金寶石置錦緞,

  頭上高懸白傘蓋,踴躍欣喜抱太子。

  接過釋迦族王子,仙人熟練驗相好,

  信心堅定發讚歎:「人中至高無上者。」

  隨念自己將終時,悲痛之淚盈眼眶。

  釋迦族人見其泣:「莫非王子有災難?」

  仙人告慰釋迦族:「我測王子無傷害,

  也無危難等待彼,彼實非平庸之輩,

  將獲最高真實智,無染清淨見道者,

  慈悲眾生轉法輪,彼之梵行廣宣揚。

  然我今生命將盡,在此之前將死去,

  不聞大雄說正法,令我悲傷且沮喪。」

  釋迦族人大歡樂,仙人離宮修梵行,

  出於慈悲尋外甥,告其大雄得正法。

  「當汝知其巳覺悟,依所覺正法而活,

  爾時當往去求教,與世尊同修梵行。」

  預見王子得清淨,仙人饒益來預示,

  多積功德那羅迦(Nālaka),守護六根望勝者。

  聽聞勝者轉法輪,那羅迦即尋勝者,

  彼往見眾聖之最,一見即生信樂心。

  遵循阿私陀之囑,請問圓滿之聖者,

  無上的寂靜之道。(Sn.3:11)

◎釋迦王子對老、病、死的思惟◎

  敘述者:雖然後來的文獻提供了許多佛陀早年的生活細節,但在三藏裡卻少有提及。事實上,三藏裡僅提到二件事,一件是根據注釋書的記載,佛陀回憶當年他父親在春耕季節開始時主持王耕典禮,他在閻浮樹下打坐的情景(我們後面會談及此事);另一件事是關於「三個思惟」的說明,也就是過去毘婆尸佛(Buddha Vipassī)對於三個「報信者」(老、病、死)所作的思惟。(D.14)

  阿難:我很嬌貴,非常地嬌貴,極為嬌貴。在父王的宮殿裡,蓮花池特地為我而設。一處植青蓮花,一處植白蓮花,一處植紅蓮花。我絕不用非波羅奈的旃檀香,頭巾、袍子、下裙與外衣全是由波羅奈的布所裁制。為確保我不受冷、熱、塵、砂或露水的侵擾,一頂白傘蓋不分晝夜地舉在我的頭頂上。

  我有三個宮殿:一個供冬季使用,一個供夏季,另一個則供雨季之用。在雨季的宮殿裡,有清一色的女性為我歌舞作樂。在這四個月裡,我從來不下樓到別的殿去。一般家庭的僕人與家臣吃的是碎米配豆子湯,在我父王的宮殿裡,他們吃的是白米與肉。

  雖然我有這般勢力與福報,我仍然想到:「一個未受教的普通人,終會衰老,無法避免衰老,當看到他人衰老時,他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衰老,無法避免衰老。而我有一天也會衰老,避免不了衰老,所以在看到其他人衰老時,我不應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」當我如此思惟時,就徹底地祛除了青春所帶給我的驕逸。

  我想到:「一個未受教的普通人,終會生病,無法避免生病,當看到其他人生病時,他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生病,無法避免生病。而我有一天也會生病,無法避免生病,所以在看到其他人生病時,我不應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」當我如此思惟時,就徹底地祛除了健康所帶給我的驕逸。

  我想到:「一個未受教的普通人,終會死亡,無法避免死亡,當看到其他人死亡時,他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因為他忘了自己同樣也會死亡,無法避免死亡。而我有一天也會死亡,無法避免死亡,所以在看到其他人死亡時,我不應感到震驚、羞恥與厭惡。」當我如此思惟時,就徹底地祛除了活著所帶給我的驕逸。(A.3:38)

《原注》

  bhagavant(婆伽梵)在此譯為Blessed One(世尊),它並非此字的唯一含意,若依字義全譯是不可能的。覺音尊者的《清淨道論》(第七品)中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。

   bhikkhu(比丘)一詞為音譯,依字源學,此字源於bhikkhā(施食)。另有一更早語意學的衍生意,指的是「怖畏生死輪轉的人」,即「見怖畏者」。比丘是僧團的正式成員,但他的加入完全不牽涉任何不可棄捨的誓願。

   按印度當時的宇宙觀,天有好多層。為人周知的是六欲天,在此所有感官的喜樂都很美妙殊勝。在六欲天之上有十二個梵天(高等的天),在此處的眾生巳淨化現在的貪欲,然而其未來的潛在力並未淨化,在此處(根據注釋書)眾生的色身很微妙,因他們沒有嗅覺、味覺、觸覺等三種感覺與淫欲,得到四種禪定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境界。在此之上(可說是更第四禪的精妙化)有四個「無色」的無盡狀態——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在此處超越了所有物質的認知及其差別。投生到天界都是無常的,死後仍會再生,除非得證不生的涅槃。

  依據注釋書,sadevamanussānaṃ一詞應譯為「天子與人民」,在此譯為「國王與臣民」是情境所需。deva 意指「天」,一般對國王的稱呼是「天子」。

   Kaṇhasiri 意指「黑莊嚴」。

  這種情形在別處說到是每尊佛最後一生共同的遭遇(D.14),但在三藏中,老人、病人、死人與沙門等四個報信者的故事,只提到毘婆尸佛(D.14),而非釋迦牟尼佛。後來的文獻,也將這故事歸於釋迦牟尼佛。

  譯注

  ①本書中每章「引言」,皆由譯者所加。

  ②波羅奈又名「鹿野苑」或「仙人園」,為佛陀初轉法輪的地點,位於恒河岸,是印度的古城。

  ③指未成佛前的釋迦牟尼佛。

  ④三十三天:傳說古時有三十三位為他人福祉而奉獻生命的善男子,死後投生於天界,成為該界的大王(帝釋天王)與三十二小王,所以稱該界為「三十三天」。

  ⑤淨飯王即是佛陀的父親。

  ⑥梵行是指清淨行,尤指離淫欲之行。

(本篇 完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佛陀 髻智 巴利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八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